
记者:叶康凯
6月16日至18日,世界交通运输工程技术论坛(WTC2021)在陕西西安召开。本届大会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交通”为主题,涵盖了“会、展、赛、服”四种基本形式,包含了开幕式暨主旨报告会、主题论坛、专题论坛、墙报报告、交通科技博览会、科技成果发布、奖赛活动等七大板块活动。会议期间,共举办了124场学术论坛、132场墙报区论坛和20项成果发布,还有一场世界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此次盛会吸引了20余位中外院士、1000多位学术界领军人物、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和国际组织代表等重量级嘉宾,约6000名会议代表参会。
在众多前沿技术展示和讨论中,物联网技术在集装箱运输中的应用成为了焦点话题之一。物联网技术让“万物互联”成为现实,5G网络为实时数据交互提供高速通道,这使得物流系统能够实现更高效的实时监控和管理。物联网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物流行业向智能化、透明化、高效化迈进的关键基础设施。集装箱物流行业作为现代物流体系的基础设施,更是推动全球供应链变革的战略支点。然而,如何将物联网的'万物互联'真正转化为'万箱可控'?以及最初技术落地所面临的难点?带着这些问题,会后,记者有幸采访了集装箱内陆运输物流体系优化的推动者廖红球先生。廖先生深耕行业多年,在行业技术不断涌现、持续更迭的大环境下,他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成为发现并有效运用这些技术的关键人物。接下来,他将为我们揭开物联网技术在集装箱运输领域应用的实施路径。
采访开始,廖先生告诉记者:“2017年前后,尽管物联网技术已在理论上被证明能有效解决物流行业的诸多痛点,但在集装箱运输领域的实际应用却进展缓慢。”通过深入调研他发现有几个方面的挑战:从技术门槛上,当时的物联网设备存在兼容性问题,不同厂家的设备难以有效整合,复杂物流环境中稳定性难保证,部分运输路线网络通信覆盖弱,影响实时监控;成本投入方面,单个集装箱的智能监控设备投入约需2000-3000元,对于中小物流企业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此外,设备安装、运维以及人员培训都需要额外成本,企业投资回报周期较长;行业认知方面,当时物流企业更多关注短期运营成本而非长期效益,对物联网技术的价值认知不足;最重要的是物联网设备采集的大量物流数据涉及客户隐私和商业机密,企业对数据泄露、篡改的风险存在担忧,缺乏完善的数据安全保障机制阻碍了大部分物流企业推行该技术实践。
尽管行业普遍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持观望态度,廖先生敏锐洞察到物联网技术将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于2017年率先在企业内部推行智能化转型。“当时我们看到两个关键趋势。”廖先生在采访中回忆道,“一是生鲜、药品等高附加值货物运输需求快速增长,对环境监控要求极高;二是政府开始大力推进交通物流数字化,政策风口已经形成。”基于这一判断,他在企业全面引入物联网传感器技术,构建实时智能监控体系。这一创新系统通过在集装箱和车辆部署多类传感器,实现了对位置、速度、油耗、温度、湿度、震动等数据的全天候监测,突破了传统集装箱物流运输中货物安全和车辆状态监测方面存在的短板,为提前预警异常情况,降低事故发生率,极大提升了供应链的可视化和安全性。
廖先生的这一战略决策很快显现出显著效益。实施一年后,企业的运输事故发生率生鲜货物损耗率、客户投诉率大幅降低。供应链可视化使调度响应时间和车辆周转率显著提升,运营效率得到极大优化。
“我们最大的收获不是成本节约,而是获得了客户的深度信任”廖先生表示,“特别是医药客户,现在能够实时监控每一批疫苗的运输环境,这为我们在细分市场建立了决定性优势。”在贸易摩擦加剧,行业增长下行压力较大情况下,他带领的企业仍保持强势增长。
这一创新成果很快获得政府认可,并在政策层面推广。据廖先生透露,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正在加紧编制《道路运输车辆智能监管系统应用管理办法》,这表明智能监管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标准和转型方向。尽管政策尚未正式出台,在他的带领下,深圳集装箱运输协会会员企业已经高效落地智能监管体系。此外,在具体实践中,他还通过创新性地推出“设备租赁+数据服务”模式将中小企业的初期投入降低60%,加速了技术普及,提升了行业整体的数字化水平,并促成了集装箱运输在智能化、标准化管理上的跨越式发展,降低了整个行业的技术采纳门槛,实现了从企业创新到行业标准跃升。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物联网技术在行业的应用正迈向新阶段,集装箱物流正逐渐成为支撑全球贸易的智能神经网络。这场由物联网技术引领的创新实践,正在重塑整个行业的未来图景。
热点会展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