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红霞、张韧,中建政研集团双碳领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碳减排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明确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和时间节点。
碳达峰,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经历平台期后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实现碳达峰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实现“脱钩”,即经济增长不再以增加碳排放为代价。因此,碳达峰被认为是一个经济体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
碳中和、净零排放、气候中性,这三个专业术语经常出现在气候变化相关的新闻里,这三者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特别报告的词汇表,碳中和是当一个组织在一年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技术应用达到平衡,也可称为净零二氧化碳排放;而净零排放是当一个组织的一年内所有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当量衡量)排放量与温室气体清除量达到平衡;气候中性则是当一个组织的活动对气候系统没有产生净影响时,就是气候中性(或气候中立)。
总而言之,碳中和目标只与二氧化碳有关,而净零排放目标包括所有温室气体,气候中性目标还要考虑其他影响(例如来自飞机凝结轨迹的辐射效应)。对大多数公司来说,碳中和、净零排放和气候中性的含义可以视为一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目标的两个阶段,与十九大提出的“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高度吻合。
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习近平主席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对外: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承担大国责任和总体外交的需要,国际合作的重要领域。
对内:碳达峰、碳中和是自身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通往“美丽中国” 的必经之路。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21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这两份文件作为“1+N”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明确了双碳工作的主方向和主要目标。
《意见》内容用数字总结如下:
3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3个关系: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5个原则: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5个方面三个阶段的目标:2025、2030、2060(非化石能源20%-25%-80%);11个领域35条政策措施。
《意见》提出,到 2025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 2020 年下降 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20 年下降 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 24.1%,森林蓄积量达到 180 亿立方米。
到 203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 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 190 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
到 2060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作为“N”政策体系的代表,国家已发布多个重点领域内的指导性政策。例如,能源领域,2022年10月9日,国家能源局印发《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工业领域,2022年8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城乡建设领域,2022年7月1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