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活动由国家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四川省人民政府指导,国家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华环保联合会、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四川省委网信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
本届论坛以“数字助力,绿色发展”为主题。对此,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数字化转型科学家杨海明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时表示,信息通信技术(ICT)作为实现“双碳战略”的能力底座之一,意在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采集、监测、量化、审计和交易体系。一方面为企业用户提供产业升级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为政府监管部门提供可信的碳排放宏观数据。
杨海明同时表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需要全社会多方参与,对能源的生产环节、输送环节、使用环节以及负碳排放环节。每个环节涉及到的主体行业不同,主要方面和手段不同。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进,必然对新材料、新工艺、物联网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推动实现碳排放数据上云
NBD:作为通信行业人士,在你看来,数字化、信息化推动“双碳战略”的实施路径具体是什么?
杨海明:信息通信技术推动“双碳战略”的核心是实现碳排放数据上云。通过碳排放“采集”、“管理”、“集群化”三步走的规划,逐步推动“双碳战略”的实现。这其中,推动企业能耗、碳排放管理上云,AI、大数据、区块链用于碳排放管理,同时催生区域、行业能耗集群平台。
这其中可以发挥好通信运营商连接能力、组网能力,实现“碳足迹”全程跟踪。推动“碳足迹”上云,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化、升级和交易体系。深入行业,如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以信息化为抓手,支撑各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落地。
具体表现为,推动低功耗物联网终端产业发展,提供低碳采集的基础,实现碳数据可采、可视、可用。推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碳量化、碳审计中的应用,构建可服务全国、全行业的碳汇交易平台。
NBD:在数字碳中和中,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出发,哪些行业可以更好的节能减排?
杨海明:在工业领域,通过云端部署的能耗云平台通过对高能耗的钢铁、化工等企业的水、电、气、热进行全面监测,帮忙企业实现用能安全及精细化管理;对通用生产设备,如空压机、中央空调、冷却水循环系统等进行智控,智能诊断降低企业运维成本10%-30%,多种控制策略、设备智能开关机及AI智能调参实现整体节能5%-30% 。
为废钢加工配送中心以及各大钢厂提供废钢智能判级等应用,通过5G和人工智能算法完成危险品识别、废钢识别和等级判定,并辅助无人行车等自动化装备完成转运。废钢智能判级促进钢铁类再生资源重复利用,助力钢铁行业完成碳达峰条件下的高质量发展。
在交通领域,碳排放立足宏观整体战略,一方面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推动智慧交通,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车流量调度,减少拥堵,引导公众绿色出行。通过交通大数据分析,可以为主管部门提供公共交通规划和调度的合理建议,动态调整路测设施,提升车辆通行效率,从而实现交通领域整体碳减排。
5G赋能能源领域节能减排
NBD:作为运营商,如何降低碳排放的?
杨海明:中国联通作为运营商,发挥央企担当,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手段,全力赋能千行百业,成为“双碳战略”实现的重要参与者。中国联通早前发布了“碳达峰、碳中和”十四五行动计划,明确实施“3+5+1+1”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