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雷州到凉州:她的智能电力方案全面升级畜牧电力系统,推动绿色农业发展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23-05-08

记者:吴婷

近日,牧原股份发布了2022年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报告,对企业在绿色发展、可持续农业及社会责任方面的实践进行了系统披露。作为国内领先的生猪养殖企业,牧原股份近两年大力推进智能化、自动化养殖,降低碳排放,推动养殖模式向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发展。这一转型不仅体现在饲养技术的优化和生产模式的升级,更依赖于智能化养殖体系的稳定运行,而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便是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和智能化管理。

现代化养殖场不同于传统模式,自动化饲喂系统、环境控制设备、粪污处理系统等设备全天候运行,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传统的养殖场供电模式普遍存在负荷波动大、运行环境恶劣、维护成本高、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在高温、高湿或极端温差环境下,供电设备的故障率增加,影响养殖设施的正常运作,也增加了长期运维成本。为了更深入的了解这背后的故事,记者采访了深圳市红岩电控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贾静,她所在的团队深度参与了牧原股份的养殖电力系统优化,为企业提供了一整套智能化、区域适配的供电管理方案。

“南方湿度大,北方温差大,配电设备如果不能适应环境,再先进的养殖模式也无法稳定运行。”贾静在采访中表示,她在牧原项目中负责的两个典型案例——雷州牧原农牧有限公司和甘肃凉州牧原农牧有限公司,就是在不同环境下寻找最优配电解决方案的过程。这两个案例的外部条件截然不同,但她所坚持的核心理念却是一致的:化繁为简,让电力管理适应生产需求,而不是让生产模式去迁就复杂的配电系统。

在雷州牧原农牧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常年处于高湿环境,空气湿度甚至可以达到80%以上。传统的配电设备在这样的环境下容易出现绝缘老化、短路故障、设备锈蚀等问题,导致供电不稳定,影响养殖设备的长期运作。贾静带领团队在项目调研后,提出了一套防潮耐腐的电力管理方案。她采用了IP65防护等级的配电柜,增加密封处理和耐腐蚀涂层,并引入强制通风系统,确保设备在潮湿环境下仍能长期稳定运行。同时,为了降低维护成本,她引入远程监测系统,实时跟踪配电设备的运行状态,一旦出现异常,系统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报警并自动调整负荷,减少人工维护的频率。

而在甘肃凉州牧原农牧有限公司,情况却完全不同。这里冬季气温可低至零下20摄氏度,而夏季高温时,室外温度可超过35摄氏度,极端温差对配电设备的稳定性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传统养殖场的配电设备在这样的环境下经常因温差引发材料收缩和膨胀,导致线路老化、散热不均匀等问题,影响系统的运行寿命。针对这一问题,贾静带领团队对配电设备的散热系统进行了优化,采用高效散热材料和智能温控调节装置,根据环境温度变化自动调整设备的运行状态,确保极端气候下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此外,她还结合凉州养殖场的电力负荷特点,引入了智能负荷调度系统,使供电系统能够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的用电需求动态调整供电策略,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能耗。

“雷州和凉州的环境差别很大,但核心问题都是一样的——让电力系统更稳定、更智能、更低成本。”贾静表示,传统的供电方案往往强调高配置、高复杂度,但智能养殖场需要的是简洁、高效的系统,能够适应实际生产需求,而不是依赖人工频繁调整。因此,她的团队在优化配电系统时,不是单纯地增加更多高精尖技术,而是让系统更加自适应,让管理更简单、更精准

牧原股份的智能养殖体系在这两年的落地过程中,智能配电方案的优化成为重要的一环。在雷州牧原农牧有限公司和甘肃凉州牧原农牧有限公司的项目实施后,养殖场的供电稳定性大幅提升,设备的长期维护成本降低,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直接减少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这一经验也引起了业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养殖企业开始关注智能电力管理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智能化养殖的发展,最终要靠每一个环节的优化来推动。”贾静认为,供电系统虽然是养殖生产中的“幕后角色”,但却是决定自动化能否真正落地的关键因素。随着智能养殖的普及,未来的电力管理将会更加精细化,智能配电系统不仅要服务于畜牧养殖,还将在农业种植、农村能源管理等更多场景中发挥作用。

在农业绿色化、智能化的趋势下,智能电力方案不仅仅是企业降本增效的工具,也正在成为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核心支撑之一。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电力管理的边界将进一步拓展,让农业的能源管理更加高效、稳定,同时实现更高水平的碳减排和资源优化。贾静的探索仍在继续,而她所推动的智能配电升级,正在成为智能农业转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闻爆料

图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