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论道:“能源安全新战略”十周年特别对话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24-11-11

  11月7日上午,在2024世界储能大会上,“院士论道:‘能源安全新战略’十周年特别对话”在福建宁德召开,对话邀请到储能研究领域的院士,共同回顾新能源十年成就,探讨下一个十年全球新能源+储能产业发展方向。

图片2.jpg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天寿,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徐政和,欧盟科学院院士孙金华出席本次论道,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戴彦德主持论道。

图片3.jpg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戴彦德

  戴彦德表示,十年间,我国新能源产业积极转型、乘风破浪,取得了骄人成绩。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风电和太阳能的装机容量超12亿千瓦,提前五年半实现了2022年提出的碳中和中期目标。(国家能源局原表述:提前6年多完成我国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承诺的“到2030年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目标)

  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能源转型的关键支撑技术,储能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支撑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与会院士对十年间我国储能产业的发展成果予以肯定。

图片4.jpg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天寿

  赵天寿表示,目前我国储能产业的发展状况是需求非常迫切,储能装机容量上升非常快,但是要进一步提升储能装备的实际利用率。

图片5.jpg

欧盟科学院院士孙金华

  孙金华院士用“政策引领、协同创新”八个字对当前储能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概括。“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非常好的红利政策,但是光靠政策还不行,也需要‘产学研’的协同创新,这些共同造就了我国储能市场近十年的繁荣景象。”孙金华说道。

  随着我国“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十五五”规划编制被提上日程,储能产业的健康发展将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有力支撑。

图片6.jpg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徐政和

  徐政和判断,储能未来发展前景巨大。“因为储能不仅是把不稳定的能源转化为稳定能源,其他产业对于可移动能源的需求也在日趋增长,市场对高质量、高能量、高安全性能的电池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徐政和说道。

  在这样的背景下,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氢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等众多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不断涌现。如何综合解决好不同路线的性能、成本、安全和关键原材料保障等问题,成为了储能产业的重要课题。

  赵天寿现场分析了各种技术路线的优势和局限性,他指出,未来我国需要建立新型电力系统,这个电力系统从发电侧、电网侧到用户侧都需要储能,所以每种技术都会在“三侧”发挥重要的功能。赵天寿还强调了长时储能技术,因为长时储能将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技术。

  但是无论哪种技术路线,在安全层面的问题都不容忽视。就如何避免储能安全事故的发生,孙金华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虽然磷酸铁锂电池的着火概率已经非常低了,但是储能电站非常大,有些储能电站的装机量甚至来到了GW级,它的电池数量就非常多了,累计起来的着火概率又大大上升了。”

  因此,孙金华为电池系统设立了“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提升电池的安全性,降低着火概率,减轻事故后果;第二道防线是要做好储能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监测和预警,电池在发生热失控之前会有一个孕育和发展的过程,要把这些过程中的特征信息提取出来进行监测,发现之后进行早期处置;第三道防线是要在着火的第一瞬间就能够发现火情,并联络消防系统进行扑救。

  在关键资源的保障方面,徐政和表示,储能、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资源的安全,没有资源做不了电池,储能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废旧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妥善处置和回收利用对储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赵天寿也讲到,我国电动汽车的市场占比还在进一步提高,电动汽车产业对于锂资源的需求量也非常大。这就意味着,平衡好锂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分配也是一项值得关注的问题。

  除了这些话题,几位院士还在现场就储能发展空间、技术路线优劣、未来挑战等具体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我国储能产业未来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新闻爆料

图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