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生产现场管理变革的新突破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8-31

 “今年的检修,全作业区仅用4天就完成了往年至少需要10天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创造了全厂和全油田的最快纪录。”8月25日,长庆油田采气二厂作业七区经理张昆告诉记者。缩短的6天检修时间,相当于多生产了400多万立方米天然气。

  10天的检修工作量,仅用4天就完成,如此高效,怎么做到的?作业七区是长庆油田推行劳动生产组织架构改革的一个试点单位,在生产组织管理上,将过去独立运行的管理单位——采气作业区和天然气处理厂,整合为一体,仅设“两室一中心”,即综合管理室、生产技术室和生产调度中心,只有员工119名。

  采气二厂人事科的陈城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按照常规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要管理运行482口气井、5座集气站、1座15亿立方米的处理厂,需要设2个作业区和1个处理厂共3个单位,至少要配240名管理和操作员工。现在推行一体化运行、扁平化管理,作业七区人均管理气井由过去的2.2口提升到现在的5.2口。

  “一岗多能、一人多技”的大工种复合岗的施行,不仅保障了“作业区+处理厂”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推行,还大大化解了一线的缺员问题。目前,作业七区的员工,基本都能身兼两个以上的岗位。

  在长庆油田,采气厂的视频监控岗实行的是“四班三倒”,每个岗月均要上7.5次夜班。作业七区推行大工种复合岗后,实行全员轮流上夜班,员工每岗月均仅需上2.5次夜班,一年也就30次夜岗。上夜班的次数下降了2/3,员工的劳动强度下降了,体力、精力得到保障,夜班岗质量也明显提升。

  在油田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上,长庆油田自2018年以来,大力推进“智能油气田”建设。借着“东风”,采气二厂先后对分布在榆林、子洲、神木三大气田的30座集气站、2215口天然气生产井,进行了智能化技术改造。目前,所有井站都实现了远程智能管控、电子巡检、无人值守,让数据多干活,让采气工少跑路,不仅使员工的劳动强度大幅降低,还让生产组织和劳动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单井、集气站和处理厂实现一体化运行管理。

  “智能气田”建设,让单井、集气站和处理厂实现了一体化的运行管理,为油气生产一线推行劳动生产组织架构的变革,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操作员工张军刚对记者说:“在中控室,我鼠标一点,40公里外的采气树自动开关,处理厂的流程操控瞬间完成,确实省心省力。”

  2017年以来,连续3年天然气年产量增幅居长庆油田各采气厂之首的采气二厂,今年的产气量预计将超过75亿立方米,但全厂的用工量与3年前相比,不升反降,不仅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较好地化解了快速上产与用工紧缺的矛盾,还实现了提质增效。(记者 刘泓波 殷林峰 通讯员 文建伟)

热点会展

新闻爆料

图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