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代码助力能源行业节能减排,是技术人独有的浪漫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21-12-08

双碳政策背后的起源,来自于近年来温室效应导致的气候变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可靠的预测全球变暖这样一个成果,进一步加深了社会对全球变暖科学性的认识。

 

曹军威老师指出,碳本身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人类社会最近几十年来一直在做碳排放治理的努力,我国也是从十几年前开始就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并在去年郑重承诺在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争取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

 

目前,全世界所消耗的能源以化石能源为主,该类能源富含大量的碳成分,是影响碳排放和碳足迹计算的主要因素。而电能是我国能源消费的重要能源形式,其中以火电为代表的传统化石能源发电超过全国发电总量的70%以上,因此降低电力碳排放是实现双碳任务的重中之重。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曹军威老师提出发展能源互联网将成为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其强调统筹协调、实现新能源灵活接入、基于储能削峰填谷和需求侧管理和响应等特点,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新能源消纳能力,进而达到碳减排的目的。

 

能源互联网

 

曹军威老师介绍到,能源互联网是以互联网理念构建的新型信息—能源融合“广域网”,它以大电网为“主干网”,以微网、分布式能源、智慧园区等为“局域网”,以开放对等的信息—能源一体化架构真正实现能源的多向按需传输和动态平衡使用,因此可以最大限度的适应新能源的接入。

 

能源互联网早已不是一个学术概念,已经成为行业主流趋势,国家相关部门从2015年起就开始统筹布局,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建设能源互联网企业发展目标,能源互联网示范工程进入落地实施阶段,关键技术应用开始显现,区域综合能源服务日益兴起。

 

 

曹军威老师指出,当前能源互联网从电网的角度看,大体有两种新能源接入方式:

 

1.集中式。这种模式符合我国现状,由于我国新能源资源多位于西北部地区,通过集中式的大电网将新能源电力输送到人口、工商业稠密的东南部用户中心。

2.分布式。分布式的特点是从用户侧和边缘做起,接入分布式新能源的同时实现源网荷储区域互动,自下而上地构建能源基础设施,可以很好地形成与集中式的互补,更为灵活且贴近用户。

 

总结而言,未来能源互联网从功能层次上,可以分为能量、信息、业务、价值几个层次,从底层能量层的多能互补,到数据采集通信的信息化处理,再到以能量管理和控制为核心的业务模式,最后实现能量交易等带来的价值增值,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和能源业态。

新闻爆料

图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