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方面,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紧随国家战略、如何抓住行业发展趋势,所以在“双碳”战略指引下开展了一系列研发工作。比如,我们面向长江流域低温、高湿环境,研发了热源塔热泵产品;我们面向北方寒冷、严寒环境,研发了双级涡旋热泵产品。在“双碳”国家战略驱动下,化石燃料的使用将会受到严格的限制。我们如何实现电能的替代?如何在满足国家环境保护要求的同时满足客户需求?如何找到国家战略和公司业务之间的契合点?这是我们第二个思考逻辑。为此,我们现在研发的建材型光伏产品,正在从能源消费侧和生产侧打造可以产能的建筑,实现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公司成立初期,我读到过一本名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书。书中提到要为每一座建筑装上太阳能电池,让建筑都变成能源生产端,再通过能源互联网将能源整体调度起来。这种模式在当时看来是个特别超前的理念,而现在中国拥有了世界上最接近这一设想的建筑。我们的分布式能源站、虚拟电厂、智能电网调度、电动汽车等应用,正是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将创新设想变为现实的真实写照。
金茂绿建自主研发的双级涡旋空气源热泵
金茂绿建自主研发的热源塔热泵
第三方面,科技创新需要先行先试、不断探索。在很多新兴技术刚出现时,我们往往并不知道它们将来会带来怎样的革命性变革,可能前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当它找到应用结合点之后就会释放出无穷力量。创新并不容易,所以我们通过产学研合作有意识地关注前沿、前瞻技术。我们会和高校、科研院所展开合作,我们有场景,他们有技术,我们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提给他们,他们借助技术来解决我们的问题。我们用这种方式寻找技术解决方案,最终再为这些技术解决方案提供产业孵化。
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主要通过以上三条路径践行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目前,我们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大概为1亿元,基本上占到公司销售额的5%左右。今年,我们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目前,我们在北京、沧州、厦门有三家自己的企业研发实验室,分别是科技人居实验室、建筑光伏实验室以及减振降噪实验室。我们现在有自己的院士工作站、两家北京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还与北京邮电大学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拥有一系列专职研发人员和外聘教授。我们旗下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家,今年会再增加一家,目前已处于申报阶段。我们还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两家、高新企业六家。科技创新确实成为非常好的技术“护城河”,驱动着我们业务规模的扩大,未来我们还会持续遵从现有路径去创新发展独有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