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一辈子挣下的家业,希望能留给后辈儿。”老张50多岁了,干加油站30年,县里头有两座站。老张一辈子兢兢业业经营油站,最不甘心的是还有车主时不时地问,“咱这儿油品质量怎么样,有保障吗?”
像这样的质疑,散落在全国各地的6万座民营油站,可能都遇到过。
我国加油站主要分为国企、民企和外企三大类。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截至2019年,我国加油站的数量为106556座,其中,“三桶油”约占全国数量的55%,民企占43%,外企约占2%。但从销量角度看,民营油站所占份额与其体量极不匹配。
对民营油站油品质量的担心,导致民营油站数量与销售份额严重倒挂。国内70%以上的私家车主只认可中石化、中石油等央企国企品牌,对民营加油站油品质量心存疑虑。
实际上,这是典型的刻板印象。在完善且严厉的监管之下,民营油站的油品质量跟两桶油是一样的,均符合国家标准。而且,在可能影响油品质量的生产、流通环节,民营油站与两桶油已实现交叉,甚至难分彼此。
生产环节:地炼早已不是曾经的地炼,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消费者对民营油站油品的质疑主要源于对地炼的质疑,大多数民营油站从地炼进油。地炼是“地方炼油厂”的简称,主要是与中石油、中石化、延长石油等国企炼厂区分。
改革开放初期,国有石油石化产品产能严重不足,价格高企,民营炼厂借机快速崛起。地炼在很大程度上破解了国有炼化企业产能不足的困境,对稳定供需和抑制市场价格,对冲疯狂走私油品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其他产业一样,地炼的发展也经历过野蛮生长,鱼龙混杂的一段时期。但随着监管政策的日益严格和完善,尤其自2018年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法规条例及标准,打响了治气、治水、治固三大保卫战;加快汽、柴油质量标准升级步伐;开展炼油领域严重违法违规和失信行为专项治理工作;规范成品油消费税征收政策等。我国地炼产业已经历经多轮大浪淘沙,进入规范化发展的全新阶段,经营水平大幅提升。